□ 劉慶功
紹興魯迅紀念館那幅魯迅夾煙的墻畫,最近成了公共話題的焦點。投訴的游客孫女士擔心有人模仿吸煙、危害孩子健康,這份關切可以理解,但把問題歸咎于一幅還原歷史的畫作,恐怕找錯了問題的關鍵。
認為去掉墻畫中的煙就能阻止吸煙行為,顯然高估了這一幅畫的影響力,有點想當然。事實是,常吸煙的人,就算沒這幅畫也會找地方吸煙,不過是少了個與歷史人物“隔空對談”的趣味由頭。同樣,不吸煙者也不會因看到畫中夾煙的形象就會輕易吸起煙來。生活中酒局、社交場合的遞煙場景遠比一幅墻畫更有影響,卻很難動搖不吸煙者的堅持。真正讓煙民點燃香煙的,是長期形成的煙癮,而非墻上的一幅畫。
至于有人拿魯迅的“偉人效應”說事,這就更站不住腳了。人們紀念魯迅,是因為他筆下的“阿Q”“祥林嫂”戳中了民族痛點,是因為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風骨。煙民們即便借著墻畫與魯迅“隔空對談”,他們關注的也絕非那支煙本身,而是源于對魯迅先生的尊重與敬仰。大家凝視畫中的他,無論是長衫飄飄的身影,還是指間那支煙卷,觸動人心的始終是他作為“民族魂”的精神內核。這一刻,被魯迅先生所感召的,也只能是他以筆為刃的批判精神、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而絕不是吸煙這一行為。
魯迅墻畫以真實歷史為錨點,是完整歷史形象的一部分。畫中的煙,是他伏案寫作時的陪伴,是他沉思時的寄托,人們看到這幅畫,聯想到的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誠,而非模仿吸煙的沖動。
對于孫女士提出的擔心有人模仿吸煙、危害孩子健康和二手煙問題,解決之道并不在于改變這幅墻畫。紀念館可以采取更為合理的措施,這也是其職責所在。可以在墻畫附近增設醒目的禁煙標識,安排工作人員加強巡查勸導,或者劃定專門的吸煙區域。這些措施既能維護公共健康,又不破壞歷史的真實性,遠比修改墻畫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更具建設性。
歷史的生命力,恰恰藏在那些真實可感的細節里。那幅夾煙的墻畫,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吸煙的魯迅,更是一個有血有肉、在煙霧中思考民族命運的思想家。保護這樣的歷史細節,不是為了宣揚吸煙,而是為了讓后人知道:正是這些真實的細節,構成了我們理解先生風骨的完整拼圖,剝離了它們,歷史的肌理便會變得模糊,精神的傳承也會失去鮮活的依托。
與其糾結要不要擦掉墻上的煙,不如多花點力氣管好現實中的打火機。讓紀念館里的空氣更清新,讓歷史的細節更完整,這兩樣其實并不矛盾。
2025-09-02 17:42:21
2025-09-02 17:41:52
2025-09-02 17:23:2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