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麗
近日,四川警方成功打掉一個以“高薪招聘網約車司機”為名的詐騙團伙。該團伙以“月入過萬”“公司保底”為誘餌,誘騙求職者高價購車并辦理貸款,通過套取車輛差價、賺取返利回扣牟利。所謂的“招聘企業”實則并無實際業務與用人需求,求職者上崗后無單可接、退車無門,陷入“求職變購車、入職即負債”的“套路運”陷阱。
盡管此類騙局并非首次出現,劇本甚至算不上“新穎”,卻仍不斷有人中招。這背后不僅反映出詐騙團伙的狡猾,更折射出當下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困境、社會監管漏洞與維權機制不完善等深層問題。
“高薪騙局”屢屢戳中年輕人的軟肋,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利用了求職者的焦慮心理,實則折射出年輕人在多重壓力下的脆弱心態。在就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正承受著沉重的壓力,房貸、房租、贍養與教育等多重生活成本,迫使部分人長期處于“負債前行”的狀態。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一旦出現“無門檻、高收入”的工作機會,很容易讓人放松警惕,賭一把運氣。騙局所承諾的“月入過萬”“公司兜底”,恰好契合了他們渴望快速擺脫困境的心理訴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套路運”騙局的設計比傳統招聘詐騙更具迷惑性。它不再以簡單收取報名費、培訓費為手段,而是通過注冊公司、設置辦公場所、簽訂正式合同等方式為其披上合法外衣。再加上“租車不如買車”“公司回收車輛”“無風險”等話術的運用,逐步降低了受害者的判斷力。許多人直至貸了款、背了債,才發現所謂高薪工作根本不存在,而退車需要承擔高額違約金,維權過程更是耗時費力,最終只能自“認栽”。
杜絕此類騙局,不能僅靠警方事后打擊,更須多方發力、系統治理。首先,求職者應增強防范意識,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對“高薪保底”“輕松入職”等話術保持警惕;在簽訂合同、辦理貸款前主動核查企業資質與實際運營情況。其次,招聘平臺須切實承擔審核責任,對可疑崗位及時下架、主動預警,阻斷詐騙信息的傳播渠道。此外,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大力開發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加強對新業態、新職業的政策扶持與技能培訓,緩解年輕人的就業焦慮;另一方面,應強化行業監管,對網約車、租賃車等容易被詐騙分子利用的行業實施重點監督,暢通勞動者維權渠道。高校及基層社區也應當將防騙教育納入就業指導體系,提升求職者識別陷阱、規避風險的能力。
四川這起案件的成功偵破值得肯定,但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從根源上杜絕此類騙局。當年輕人不必靠“賭一把”改變命運,當“勤勞致富”成為普遍共識,當就業市場規范有序,“高薪陷阱”自然會失去土壤。全社會應當共同努力,為每一位奮斗者創造公平、健康的就業環境。
2025-09-05 16:26:34
2025-09-05 16:25:39
2025-09-05 16:24:5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