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東
小學生處于生長快速發育期,一件校服往往穿兩年就不再合身,而一扔了之,未免可惜。如今,這個困擾不少家長的難題,有了“解題思路”。據央視新聞報道,河南省鄭州市一小學創新推出“循環校服”舉措,畢業生捐贈或高年級學生“以舊換舊”的校服,經專業機構清洗消毒后,免費送給低年級同學。
一件校服的循環利用,折射出在細微處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教育智慧。在物質豐裕的今天,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校服往往成為“快速消費品”——孩子長高一點,舊校服便被“打入冷宮”,甚至直接丟棄。而“循環校服”的生動實踐,不僅變廢為寶,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更在校園里培育了理性消費、珍惜資源的價值觀,讓可持續發展從課本上的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更為可貴的是,“循環校服”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勤儉節約的種子,讓這一中華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教育從來不止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價值觀的塑造和品格的培養。當高年級學生鄭重遞出陪伴自己成長的校服,當低年級孩子雙手接過這份承載著學長祝福的禮物,那一刻完成的不僅是一次物品交接,更是一種關愛他人、珍惜資源的價值傳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比任何說教都更加深刻地讓孩子們理解分享的意義、傳承的價值。
“循環校服”,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校園禮物交換”體系。在校服傳遞的過程中,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產生了情感的聯結。循環使用的校服,成為連接不同屆學生的物質紐帶,編織著校園內部的溫情網絡,讓素不相識的學生因一件衣服而產生聯系,讓校園不僅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成為情感交融的載體。教育的本質,不僅是培養會學習的人,更是培養懂得生活、珍惜資源、關愛他人的人。
從“免費領取”到“循環傳遞”,一套校服的旅程,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責任的交接、一種文明的延續。當資源節約不再停留于口號,教育便真正實現了從“培養人”到“成就人”的升華。期待更多學校能以“循環校服”為起點,構建起覆蓋課程、管理、文化的可持續教育生態,讓綠色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參天大樹。
2025-09-05 16:26:34
2025-09-05 16:25:39
2025-09-05 16:24:5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