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婁小皓 張英東
黃河西來,運河縱貫。黃河與大運河以“人”字交匯的壯麗姿態,在魯西平原書寫了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史詩,孕育出一顆溫潤而璀璨的明珠——聊城。千百年來,中華各族兒女在這方沃土上繁衍生息,共飲一河水、同耕一方田,形成了石榴籽般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近年來,聊城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河和之契”的智慧與氣度,將運河的包容互鑒、黃河的源遠流長、紅色的赤誠交融熔鑄成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融入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中,以“兩河文化”為底色,以紅色精神為筋骨,構建起“文化認同—情感共鳴—實踐共融”的立體化創建體系,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兩河明珠”城市的沃土上絢麗綻放。
“和合”之美
奠定民族團結的情感底色
一水連南北,文脈貫古今。大運河,就是一條民族團結之河。
臨清,作為隋唐、元代、明清三段運河的交匯之處,因船閘的關系,各族商幫、漕運士兵、移民等在此長時間滯留,間接推動了各民族之間語言、飲食、習俗的交流互鑒。迄今,有50個民族在聊城安居,正是大運河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體現。
8月7日,記者跟隨“臨清胡同游”發起人劉英順,在一條狹窄的巷子前停下。這條短短不足百米的通道拐了四道彎,宛如耳朵眼兒一般幽深。“這就是‘耳朵眼兒里跑馬’的出處——耳朵眼兒胡同。”劉英順說。別看這條胡同不起眼,晉商曾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販運哈達,捆扎好的哈達從臨清出發,經運河漕船運抵天津港,再由漢藏商隊經茶馬古道輸往西藏、青海,這才有了胡同“跑馬”的傳奇故事。
大運河的民族交融,藏在市井煙火中,源于共生需求。當游客穿過這“運河耳道”,聽到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的心跳。
這交融的心跳,同樣強勁地搏動在臨清三和紡織集團的脈搏里。1988年,回族青年宛秋生團結帶領18名回漢職工,以2.7萬元創業起步,歷經30余載,將企業發展為世界最大蠟印布生產基地。廠區內,6條班車穿梭如織,12個“紅石榴班組”中各族員工共研哈達古藝,運河的共生基因在此化作多民族共創共享的家園。
這份溫暖更在血脈相連的責任擔當中傳遞:臨清三和紡織集團“紅石榴基金”已累計投入超6000萬元,幫扶2.8萬人次,從緊急救助員工尿毒癥家屬,到汶川地震捐贈550萬元,再到聯合129家企業力挺新疆棉,織就“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壯錦。
研發“冰絲蠟紋”工藝,融合云貴千年蠟染與國際時尚,產品暢銷非洲30國;每年輸送新疆、內蒙古的6萬只“草原使者”湖羊,串起共富鏈……三和紡織集團正在“一帶一路”畫卷上譜寫民族協作的新篇章。
運河是一條流淌不息的文化長河,不僅托舉百業之舟,更承載著知識與智慧的星火,連接起南北的文脈。
海源閣,這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私人藏書樓,由清代聊城人、江南河道總督楊以增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創建。當時江南戰亂,典籍流散,楊以增多方收集這些瀕臨湮滅的文化瑰寶,依托大運河將它們運抵遠離烽煙的家鄉。
護萬卷古籍,傳千年文明。而今,聊城實施海源閣古籍“歸閣”工程,與山東出版集團聯合打造了海源閣古籍文化中心,不僅展示豐富的古籍文獻,還特別呈現《儒典》《全球漢籍合璧—子海》等珍貴資料,系統呈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歷史脈絡。這些珍貴藏書印證了各民族在文化、歷史、經濟等領域的密切聯系,彰顯了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文化共生關系。
如今,聊城已建成77家海源書房,海源閣也從一座私人藏書樓變為集古籍展陳閱讀、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研學、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文化中心。每年,大量海內外游客、中小學生來到這里,參加經典誦讀、讀書分享等古籍文化體驗活動,探尋古籍文化之美。
海源閣以典籍為橋梁,連接起各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感,讓人們在追溯文化根源時,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體特質。
“共生”之契
夯實民族團結的生命根基
九曲黃河,奔騰至魯西平原,在聊城劃出一道渾厚弧線。千百年來,熱血與汗水交融、號子與槳聲交織,孕育出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黃河文化。
冠縣地處黃河故道,傳統武術查拳發源于此。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查拳以“十路彈腿”的剛勁、“十路穿掌”的綿柔、“十路搗捶”的爆烈,演繹著中華武術“剛柔相濟”的哲學精髓。近年來,冠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紅石榴武術社團”建設,將查拳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打造“黃河武魂”研學營地。在“查拳文化節”上,各族青少年以拳會友,在“仆步穿掌”的默契配合中,感受“手到步到、同起同落”的協作精神。
聊城作為黃河下游重要城市,黃河文化在這里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共同體意識,為聊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認同基礎。
青海與山東,山水同源。黃河自青海發源,經山東入海,山水之間是兩省延綿不絕的深厚情誼。聊城三中自2015年創辦首屆青海班以來,累計招收11屆439名青海學子,現已畢業8屆317人。10年來,聊城三中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重要育人工程,通過打造“聊城老班”親情班主任團隊,形成“情感融心、生活融情、學業融智”三維育人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校園里,各族學生同吃同住,在朝夕相處中促進文化共賞、心靈共鳴、成長共進,生動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文旅融合中得到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聊城市整合沿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精心設計推出“兩河之約”民族團結主題旅游線路8條,探索出一條“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民族團結進步新路徑,讓各族群眾在旅游互動中增進情感認同,共建共享發展紅利,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生動注腳。聊城將黃河文化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打造出靈芝、桑黃、阿膠“聊城新三寶”特色品牌。在東阿阿膠城,游客不僅可以參觀阿膠博物館、體驗古法熬膠、品嘗阿膠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聆聽各族群眾在黃河岸邊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動人故事。
“信念”之力
凝聚民族團結的價值高地
“聊城”之名,在歲月長河里浮沉,沾染了黃河的雄渾,浸潤著運河的靈動。回望歷史,當強敵壓境、山河破碎,聊城從不缺少慷慨悲歌、眾志成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聊城各族人民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的輝煌。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聊城兒女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為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聊城貢獻”,譜寫了永載史冊的“聊城篇章”。一部聊城的發展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見證和縮影,就是聊城兒女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盛世華章的期盼和心聲。
7月15日,新華社刊發的一篇題為《獨臂老人蔡恩坤守護馬本齋烈士陵園40年的故事》的報道,感動了萬千網友。聊城作為革命老區,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馬本齋烈士陵園、范筑先烈士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見證了各族兒女團結奮斗、共御外侮的光輝歷史。聊城將這些紅色資源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作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教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7月25日,“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開展,創新性地將甲午海戰歷史史實與水下考古成果相結合,通過豐富的展陳形式和互動體驗,激發觀眾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認同感。近年來,聊城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宣教工作格局,通過民族團結大講堂、“運河大講堂”等形式廣泛學習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覆蓋干部群眾學生等群體30余萬人。
紅色文化作為聊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精神動力,其當代價值不僅體現在歷史記憶的傳承上,更體現在對共同未來的奮斗中。聊城市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中的民族團結基因,將其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從馬本齋烈士陵園到民族團結大講堂,紅色文化始終是聯結各民族情感、強化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為聊城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提供了堅實的精神基礎。
奮楫篤行開新局,民族團結繪華章。站在“十四五”收官與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兩河明珠”聊城,正將深植于運河包容、黃河博大、紅色赤誠中的文化偉力,源源不斷注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時代征程。聊城各族兒女攜手并肩,以團結為楫,以共識為帆,奮力駛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藍海,一幅和衷共濟、氣象萬千的新聊城畫卷正磅礴展開!
2025-09-11 09:03:47
2025-09-10 10:31:48
2025-09-09 15:15:4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