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聊城日報》1版
歷史上,聊城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和諧共居,多元文化融合互鑒。
進入新時代,我市把民族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入挖掘新時代孔繁森精神內涵,用孔繁森精神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著力打造“繁森故里石榴紅”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煥發蓬勃生機。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市堅持“全方位謀劃、全領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社會參與”,先后涌現出白云、宛秋生等40余位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山東鳳祥集團總公司等30余個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聊城獲評首批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臨清市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基本實現“滿堂紅”,“繁森故里石榴紅”被評為全省民族宗教領域十大品牌。
聊城獲評首批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聊城日報》2024年2月7日報道)
抓早抓小
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古往今來,無數先賢智者都極為重視早期思想教育引導。我市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這一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以孔繁森精神為引領,多措并舉強化學校教育,精心引導和培育大、中、小學生從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用好思政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我市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指導中心,建立起覆蓋市縣兩級的協同共建機制,創新開展“小石榴籽社團”建設工作,積極打造“筑基”工程示范學校,確定聊城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首批試點學校20個,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紅色基因點亮開學第一課,高唐六百師生共上“行走的思政課”
聊城是孔繁森的家鄉、是孔繁森精神的發源地,傳承弘揚孔繁森精神是聊城義不容辭的責任。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將孔繁森精神和紅色文化融入課程與實踐,成立孔繁森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連續多年開展“追隨繁森足跡”孔繁森精神口述史活動,通過91場專家報告、135次場館體驗、6輪孔繁森精神說課比賽,將孔繁森精神融入教師職業發展、學生成長全過程。學院精心組織“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實踐活動,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實踐路徑,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平臺,“繁益成森”“七彩假期”“三下鄉”等志愿服務項目先后獲國家級表彰。
《從“繁森”到“繁星”——一個精神坐標30年的傳承和閃耀》電視紀錄片
《從“繁森”到“繁星”——一個精神坐標30年的傳承和閃耀》電視紀錄片廣泛傳播;新時代孔繁森精神與大思政課建設工作交流暨成果發布會成功舉辦;“兩河思政課”系列作品覆蓋學生受眾10余萬人,網絡總瀏覽量超過120萬次,轉發20余萬次……我市積極創新課堂“主渠道”,開拓思政課“新載體”,發揮好“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功能,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凝聚共識
打造特色鮮明的“鑄牢”品牌
風景秀麗的東昌湖畔,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前廣場上矗立的紅色“人”字碑,給每一位參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第一印象”。
孔繁森精神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市把孔繁森精神作為重要育人資源,投資3.1億元建設孔繁森精神教學基地,整合現場教學資源,舉辦各類培訓班270余期次,2.4萬余名青海、西藏等省內外黨員干部受到精神洗禮。將孔繁森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課程納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建立新任職領導干部“踐行孔繁森精神”專題學習班制度,1060名新任職縣級干部接受系統培訓,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引領和實踐支撐。
市民參觀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聚焦孔繁森精神的時代升華,我市統籌優勢資源,開展課題研究。依托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孔繁森精神教學基地等科研教學機構,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的孔繁森精神研究”等一批重要理論研究成果。聊城市社科聯將“孔繁森精神研究”納入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21—2024年連續4年在省人文社科課題中設立“孔繁森精神研究”專項。在2025年度聊城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設立“孔繁森精神研究”專項,立項課題21項。連續兩年承辦全國性“弘揚孔繁森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推動形成孔繁森精神時代價值研究品牌,為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聊城樣板”。
東昌府區古樓街道鐵塔社區打造“石榴紅”文化品牌
“繁森故里石榴紅”,是具有聊城鮮明標識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品牌。我市組織開展“繁森故里石榴紅”網絡大講堂、培訓班等系列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次;創建“紅石榴”社區、家園等125處,主題公園、廣場23處,學校30所,市縣兩級開通“民族團結號”公交車66輛。在東昌府區端莊社區,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程梅(化名)常鬧著要“借錢買車票”回老家,為了撫慰程梅的思鄉之情,社區工作人員精心布置了“車站”和“售票處”,并化身“售票員”或“同鄉”陪她“回家”。這份溫暖的回應,讓程梅的身體有了好轉跡象。老人遠在新加坡的兒子動情地說:“社區的溫暖讓我感受到了祖國的溫度!”
在聊城,人們敬孔繁森、講孔繁森、學孔繁森。高唐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杜立芝40年如一日奔忙于田間地頭,“白云熱線”成為覆蓋市縣兩級檢察院和暢通“信、訪、網、電、視頻”多渠道的信訪平臺,青海籍老板馬成祥的拉面館里環衛工人可以免費吃拉面,李愛香的手搟面館為遇到困難的人提供“愛心餐”,賣蓋澆飯的莊志凱堅持“不賣隔夜飯,余餐贈騎手”……隨著一位位平凡英雄走進大眾視野,“繁森”的精神正在點亮“繁星”,融入百姓生活,匯成愛的洪流。
東西協作
爭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
7月11日,聊城市為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舉行歡送會。近年來,我市援青干部人才擔當實干、接續奮斗,在青海湖畔續寫新時代“孔繁森精神”,為推動剛察縣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聊城大學2025年西部計劃志愿服務團
傳承孔繁森精神,增進民族團結,聊城高校學子在行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啟動以來,聊大學子積極響應,至今已有2300名優秀畢業生入選,人數居全國高校首位,占山東省總派出人數的1/8。其中,417人服務期滿后選擇扎根西部。”聊城大學團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長榮存福介紹,今年3月,聊城大學舉辦第三屆西部計劃文化節,30名往屆志愿者受邀回母校,舉辦事跡報告會、政策宣講會、招募咨詢會175場次。
8月4日,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志愿支教隊結束服務,從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返聊。支教服務期間,他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魯疆一家親 文化永傳承”等主題,開展普通話教學、非遺藝術創作等課程教學,為當地學生帶來了知識與歡樂,也促進了兩地文化交流融合,成為東西部協作與文化交流的踐行者。“這次支教讓我對魯疆文化交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感受到支教工作不僅是傳遞知識,也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力量。”支教隊隊長譚凱月說。
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從黃河之濱到雪域高原,一批批聊城干部人才沿著孔繁森的足跡,將熱情與奉獻揮灑在祖國西部廣袤的土地上。聊城市與西藏阿里地區、青海省剛察縣、重慶市彭水縣對接,在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教育醫療等方面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組織開展聊城—剛察文旅座談會、“千車萬人海北行”活動,打造“道中華·聊城行·運河游”體驗路線,組建完善民族團結宣講“青騎兵”隊伍,開展“魯藏青少年手拉手”聯誼活動等,多次開展聊城—彭水產銷對接展示展銷活動,促進了東西部交往交流交融。
孔繁森精神是偉岸的豐碑、不熄的火炬、光輝的旗幟,源自聊城更屬于全國,成于個體更影響群體,輝映過去更指引未來。在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進程中,聊城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做孔繁森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持續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紅”品牌,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聊城樣板”,讓孔繁森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華,閃耀在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之路上。
文/記者 朱海波 張穎 圖/資料圖
2025-09-11 11:32:20
2025-09-11 11:30:48
2025-09-11 11:28:1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