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聊城日報》1版
編者按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近年來,我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孔繁森精神、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站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節點,《聊城日報》推出“聊城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系列報道,從現實基礎、文化條件到創新實踐,全景展現聊城如何以發展夯實根基、以文化凝聚共識、以榜樣引領行動,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兩河明珠”城市常開長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千年運河靜水流深,兩條大河交匯于魯西平原,孕育出璀璨的“兩河明珠”——聊城。自古以來,這里便是多民族匯聚之地,見證了多種文化、族群在此交流、碰撞與融合。自元代起,伴隨著大運河流域漕運的發達,回族、滿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沿水遷徙、駐足生息,龍山文化的文明初燃,黃河故道的滄桑巨變,山陜會館的商賈云集,“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與“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在聊城交相輝映。
民族團結是國家安定、長治久安的基石。聊城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緊錨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著力建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之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的人文之城、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幸福之城,“美美與共”的生動畫卷在“兩河明珠”徐徐鋪展。
機制引領
凝聚“多元一體”的磅礴向心力
7月6日,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學生們正在認真聆聽講解。“在西藏艱苦的環境中,孔繁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我們將以孔繁森同志為榜樣,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學生王亞冰說。
當天,北京大學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落戶聊城,將高校思政課堂延伸至這片紅色熱土,其目的是尋找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坐標——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財富。近年來,聊城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弘揚孔繁森精神為引領,突出“融”的導向,從頂層設計、平臺建設、對口協作、法治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靶向用力,全方位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樣板。
游客參觀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市委、市政府把做好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審議通過《聊城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實施方案》,建立“黨委統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同時,建立聊城市民族工作協調機制、“三項計劃”協調機制,創新設立市縣鄉三級協調推進機構,在城市社區和民族村配置“紅石榴”公益崗,投入專項財政資金,實現民族工作體系從“指揮中樞”到“神經末梢”的全鏈條貫通。
此外,聊城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持續25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持續14年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連續3年常態化長效化推進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大行動”。
從黃河之濱到青藏高原,聊城在對口援青工作中踐行民族團結的莊嚴承諾。近年來,聊城市累計選派4批次38名黨政干部人才以及100余名教育、衛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對口援青工作,為推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將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播撒在三江源頭。
同心共建,匯聚合力。當前,聊城正將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作為“一號工程”,不斷強化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紅”品牌,奮力踏上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新征程。
交融互促
繪就“美美與共”的幸福同心圓
作為山東西大門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重點市,聊城生活著50個民族共6.1萬名少數民族群眾。全市擁有41個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過半的民族村,以及全省四個民族鎮之一的莘縣張魯回族鎮。
如何讓各民族群眾幸福生活?聊城市聚焦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民族經濟,全面激發少數民族群眾內生動力。
張魯回族鎮7個民族村聯合周邊12個村打造萬畝蔬果基地,朝城鎮民族村組聯動發展“肉雞全產業鏈”,形成“大棚+雞棚”的雙輪驅動格局。目前,該縣18個少數民族新型農業合作社覆蓋20余個村,帶動建設3000余座蔬果大棚、500多個標準化雞棚,1500戶家庭實現收入倍增。
“我們通過‘田間課堂’‘養殖能手結對’等機制,推動少數民族群眾主動融入現代農業變革。”張魯回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博表示。
消費幫扶企業簽約
聊城還圍繞深化東西部協作,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7月25日,在2025年魯渝協作消費幫扶(聊城—彭水)產銷對接展示展銷活動上, 兩地老字號、農特產品精彩亮相,續寫著“聊彭同心”的東西協作新篇章。
“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銷量可觀,真切感受到了聊城人民的熱情!”重慶市彭水縣參展企業負責人秦芳高興地說。
自實施魯渝協作消費幫扶以來,聊城市采取“雙城聯動”、幫產幫銷的“雙向”幫助方式,累計帶動銷售4億元。
以產筑基,以文潤心。聊城市創新性地將大運河文化基因轉化為民族團結的當代敘事載體,打造民族交融實踐樣板。
臨清市創新《運河茶肆》木板大鼓展演,用山東快書活化多民族商幫記憶。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基地,東宛園景區創造性轉化“通衢文化”,42家非遺美食市集重現“千帆百味”盛景,40余家非遺工坊實現“技藝傳習”和“民族情感聯結”閉環。
民族團結進步的理念還春風化雨般悄然浸潤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東昌府區古樓街道鐵塔社區精心打造“花開鐵塔石榴紅”品牌,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特色文化,組織開展民族運動會、臉譜繪畫、“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等主題活動,搭建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
經過不懈努力,聊城市成功躋身全省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臨清市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冠縣、東昌府區、莘縣、陽谷縣、茌平區等縣(區)榮獲省級示范區稱號;“繁森故里石榴紅”品牌榮膺山東省民族宗教領域十大品牌。
攜手奮進
奏響高質量發展時代大合唱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是聊城市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具體行動,是推進全市民族工作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更是實現聊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聊城市將民生改善作為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普惠各族群眾,使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更加厚實。
米市街的網紅店
“多元文化在這條老街交融,既彰顯了民族傳統,又融入了現代氣息。”暑假期間,返聊大學生張琳在米市街的煙火巷陌中感受民族文化。
米市街是聊城回漢雜居的歷史文化街區。聊城市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對歷史街區進行系統性保護開發,特別注重保存多民族建筑特色,讓古城記憶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
如今的米市街,已轉型成為時尚文旅消費引領區,涵蓋餐飲、文創、體驗、住宿等多個領域,成為“網紅打卡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聊城市實驗小學開設“四大長廊”“四大空間”等民族團結教育陣地,發揮文化傳承優勢,創新課程設計、豐富實踐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便民服務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開發區單光屯社區打造“單(善)小暖心”特色服務品牌,構建“善治理、暖服務、樂生活”三維服務體系,將民族團結工作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獲評“全國四個100最美志愿服務社區”“聊城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榮譽。
醫療保障是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聊城市創新打造“健康惠民+民族團結”雙融模式,讓優質醫療資源如汩汩清泉流向基層。從三甲醫院到田間地頭,從專家號源到健康檔案,一項項暖心舉措持續筑牢群眾健康防線,繪就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民生畫卷。
繁森故里石榴紅,籽籽同心向未來。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兩河明珠”聊城將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目標,凝聚各族智慧力量,把民族團結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細繪“多元一體、美美與共”的時代長卷,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兩河之畔、繁森故里常開長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聊城華章!
文/記者 王培源 李政哲 圖/資料圖
2025-09-09 15:15:41
2025-09-09 11:30:52
2025-09-09 11:29:4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