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承斌 龐玉偉
本報通訊員 周蛟
在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的胡同里,藏著厚重的紅色記憶——這里是中共冀南區委員會舊址,曾是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指揮核心,宋任窮率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在此戰斗、生活三年,帶領軍民在敵后書寫同心抗敵的壯麗篇章。
1941年冬,時任中共冀南區委書記的宋任窮首次抵達楊莊。據介紹,楊莊沙荒地多、雜樹密、葦子豐,四周有土圍子防護,僅東西兩門可出入,地理環境利于隱蔽與防御,是敵后抗日理想據點。1942年,冀南抗日形勢趨緊,宋任窮帶隊伍進駐楊莊,設冀南區黨委和軍區司令部;1943年7月,莘縣與朝北縣合并為莘朝縣,劃歸冀南區,區黨委行署機關及軍區司令部進一步扎根,統籌抗日斗爭。
彼時楊莊面臨“天災+人禍”困境。1943年,冀南先遭8個月干旱,后水災、雹災、蟲災、瘟疫接踵而至,加之日軍圍剿與封鎖,百姓苦不堪言。“宋司令的兵不好當,破襪子破鞋破軍裝……土槍土炮上戰場,打一仗勝一仗”,楊莊流傳的童謠,正是八路軍艱苦作戰、軍民共抗時艱的寫照。
面對困境,宋任窮率冀南區黨委多管齊下。軍事上,指揮部隊攻克南樂、大名等縣城,收復邱縣、莘縣等七城,以劣勢裝備創佳績;民生上,牽頭生產自救與借糧運動,無鹽就熬硝鹽,無牲口就人力拉犁,宋任窮身先士卒,被稱為“咬牙干部”;同時建救災委員會賑濟受災群眾,開辦冀南、魯西銀行,發行貨幣、設印刷所,打破經濟封鎖,保障軍需與物資交流。
冀南區抗日根據地革命歷史陳列館里,一副牛套藏著驚險往事。1943年12月14日,日軍突襲楊莊,宋任窮組織掩護抗日小學師生撤離,自己未及轉移。危急時刻,村民將牛套掛在他背上,佯裝呵斥其干活,宋任窮借農民形象脫險。館內老照片、舊武器等文物,也訴說著軍民互助的歲月。
宋任窮還重視兵工生產,在楊莊夏高升家大院設魯西北抗日兵工廠。雖僅有幾臺機床、數十人,但副廠長楊其延與楊其震、楊玉堂、蓋亮等“土專家”屢創奇跡:沖壓銅錢制彈頭復裝子彈,研發無煙炸藥造1300箱手榴彈(殺傷敵占比近半),組建攻關小組摸索用獵槍子彈作為迫擊炮引信管,補裝備短板。
兵工廠的高光時刻是修復一門日式九二步兵炮。該炮是1941年潘溪渡戰斗的戰利品,曾被拆散掩埋,日軍搜捕無果。運至楊莊后,宋任窮多次指導修復,還特別關照兵工廠戰士伙食。戰士們廢寢忘食組裝,試射時蓋亮受傷,宋任窮悉心照料并協調醫護資源助其康復。1942年6月16日,該炮試射成功,命名為“蓋亮炮”。此炮參與朝南戰役等,毀敵工事240余處,殺傷日偽軍1670余人,現陳列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44年春,冀南區黨委在楊莊等地召開地委、縣委會議,宋任窮部署干部作風、群眾工作;同年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正式合并,形成抗敵合力。宋任窮后來感慨:“冀南平原作戰依靠人民,兩千萬百姓就是兩千萬部隊。”
如今楊莊紅色基因代代傳。作為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中共冀南區委員會舊址在2018年1月被確定為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大王寨鎮修復宋任窮舊居、兵工廠等舊址,打造紅色集群。清明、烈士紀念日等節點,許多機關、學校在此舉辦入隊、入團、入黨儀式,厚植愛國情。年近七旬的村民楊淑女看著奔向陳列館的小學生說:“親歷歷史的老人不在了,但知道這段歷史的人越來越多。”
傳承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楊莊黨員干部、青年農民秉承“咬牙精神”,將革命精神化為發展動力,讓這片烽火土地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2025-09-09 15:15:41
2025-09-09 11:30:52
2025-09-09 11:29:4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